首页 美食文章正文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美食 2025年02月25日 14:19 668 梁洛铖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继续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要位置,强调要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这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底线任务,必须始终守住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表示。

  去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大豆产量保持在2000万吨以上。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米袋子”更满了,“菜篮子”更丰富了,各类农产品供给充裕。在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粮食丰产丰收,对稳物价、稳民心、稳大局起到了至关重要作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钟钰认为,决不能轻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我国粮食总体上仍然处于供求紧平衡状态,短时期内难以改变,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大豆对外依存度高,饲料粮需求持续增长,优质强筋小麦、富硒、富锌、富钙等健康型新品种的粮食还较少,需要进口调剂余缺。因此,粮食生产只能加强,不能放松。

持续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今年粮食生产怎么抓?钟钰建议,从稳面积和提单产两手发力。我国耕地资源有限,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要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推进水肥一体化,促进大面积增产。加力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任务,高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全方位提高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粮食产能和生产保供的稳定性,摆脱靠天吃饭,实现旱涝保收。多措并举巩固大豆扩种成果,挖掘油菜、花生扩种潜力,支持发展油茶等木本油料,提高油料自给率。保障粮食安全,不仅要保主食,还要保副食。践行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拓展食物来源。

  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充分调动农民种粮和地方抓粮积极性,激发粮食生产内生动力。落实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大小麦、玉米收储力度,促进大豆销售和加工转化,稳定市场价格,防止出现“卖粮难”。完善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稻谷补贴政策,稳定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提高补贴的精准性和透明度。降低产粮大县农业保险县级保费补贴承担比例,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加快从防范自然风险向防范市场风险拓展。启动实施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通过“受益”省份出资、“贡献”省份获得补偿的方式,拿出更多的真金白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支持;逐步扩大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实施范围,提升产粮大县居民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去年以来,部分农产品价格低迷,有些品种价格跌幅较大,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效益。中央财办副主任、中央农办副主任祝卫东表示,中央一号文件从生产、消费、贸易等方面,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促进粮食等农产品价格企稳回升,保护农民务农种粮积极性。着力促进农产品产销衔接,打通市场需求“最后一公里”,破除产销堵点卡点,稳预期、稳价格、稳市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扶持畜牧业稳定发展。做好生猪产能监测和调控,促进平稳发展。推进肉牛、奶牛产业纾困,稳定基础产能。例如,针对奶牛养殖亏损问题,明确要求落实灭菌乳国家标准,促进鲜奶消费,支持以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奶业养殖加工一体化发展,促进生鲜乳就地加工转化。同时,有序做好粮食收购,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发布和预期引导,促进产业平稳发展。

  我国是全球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农产品进口是减轻资源环境压力、弥补供需缺口、平衡贸易关系的重要途径,但需要把握好节奏和力度,避免冲击国内产业发展。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完善农产品贸易与生产协调机制,综合施策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稳定市场供需,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维护好农民利益。严厉打击农产品走私等违法行为,加强口岸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农产品产业损害预警体系,维护国内农业产业安全。

  节粮减损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增产。韩文秀表示,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持续推进全链条节粮减损,形成节约粮食、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个人随笔 鲁ICP备200044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