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购物文章正文

88岁通化“老站”的最后一个春运

旅游购物 2025年02月21日 20:54 367 梁伟慈

2025年春运即将收官,地处吉林省东南部长白山脚下的通化“老站”,也将“站”完“搬新家”前的最后一班“春运岗”。从1937年到2025年,历经88载的通化“老站”,见证了1.1亿人次的到达与远行,见证了青春与乡愁,也见证了时代这趟列车的快速蝶变。

这是2月19日无人机拍摄的通化站景象。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冬日的阳光洒在“老站”铁轨上,绿皮列车缓缓进站,汽笛声悠长。春运期间,“老站”日均客流量达2000人次,很多旅客也是到了车站才知道,这是自己与“老站”的最后一次相遇。

几名旅客在通化站为纪念“最后一个春运”所设立的“打卡点”拍照留念(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候车厅旁有一面复古的照片墙,80多年的岁月故事都浓缩在泛黄的照片里。尽管赶车的人们大多行色匆匆,但仍有许多人愿意停下脚步与之合影留念。

在通化站“最后一个春运”纪念墙,很多人写下的真挚话语让人泪目:“从1981年至2025年的44个年头里,我无数次从这里中转、出发,很舍不得”“通化站承载着我求学追梦的回忆,今年刚好毕业,很巧赶上最后一个春运,希望都能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我知道,没有下次再见吧。归途的风一直刮,别害怕,世界会在你脚下”……

这是通化站为纪念“最后一个春运”在候车大厅内设立的纪念墙(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随着检票口打开,国铁沈阳局通化车务段通化站客运员魏秀春开始忙碌。18岁入职的魏秀春,已在站里工作了42年,今年也到了退休年龄。老魏的最后一班岗,与“老站”的谢幕重叠。他见过硬板车票上的油墨字迹,也刷过电子闸机上的二维码。时代在变,唯有“平安到达、顺利出发”的使命始终如一。

魏秀春(右)在通化站候车大厅内协助旅客检票(2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许畅 摄

在距离通化“老站”8公里之外,新通化站正在紧张施工,充满现代化设计风格的站房格外吸睛。几个月后,这个集高铁、绿皮普速、长途客运、公交于一体的综合客运枢纽站,将为旅客带来更多便捷。伴随新站一并开通的,是全长430公里的沈白高铁,最快4小时内,北京旅客就能到达长白山站。新通化站作为东北东部快速通道的关键节点,将串联起区域交通脉络,并正式迈入“高铁时代”。

这是2月18日拍摄的新通化站建设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许畅 摄

绿皮车的“慢”,是旧时光的注脚;高铁的“快”,是新时代的宣言。快与慢之间,从未断裂的,是铁轨上绵延的温情——那些攥紧车票的手,那些望向窗外的眼,那些“回家”或“启程”的渴望,始终如初。(记者赵丹丹)

个人随笔 鲁ICP备2000447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