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今日新闻文章正文

几十元定制的珠宝鉴定书注了多少水,让消费者如何再相信商家的“保真”承诺?

今日新闻 2024年12月11日 17:11 861 访客

几十元可随意定制“珠宝鉴定书”,让消费者如何再相信商家的“保真”承诺?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记者将某消费者网购的多款低价珠宝,送往“国家金银珠宝饰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四川)”进行二次鉴定。结果显示,其98元购买的“和田玉(碧玉)”无事牌成了玻璃挂坠,59元购买的玛瑙手镯成了玉髓首饰。明明附带有鉴定证书,有钢印,有鉴定机构网址,还可扫码查真伪,为何鉴定出却是假货?这背后,实际潜藏着一条制假鉴定证书产业链。

报道中,这名消费者购买的“和田玉无事牌”商家所附送的鉴定证书,存在检测机构、机构网址等信息货不对板的情况。而网购平台上打着“珠宝鉴定”旗号,制售假鉴定证书的网店不在少数,一张假证售价从20元到100元不等。

几十元定制的珠宝鉴定书注了多少水,让消费者如何再相信商家的“保真”承诺?

“你只需要发送实物照片,产品重量自己估算,你要什么鉴定结果,证书就写什么结果。”平台网店客服的直言,道出了假鉴定证书的生意经,也暴露了珠宝鉴定书造假已到了无需遮掩的泛滥地步。

对普通消费者而言,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存在一定专业门槛等,往往很难判断珠宝的真伪和价值。鉴定证书成为他们辨别真假最直观明了的凭证。鉴定证书造假,且公然售卖,不仅辜负了消费者信任,严重扰乱了珠宝市场的正常秩序,还对消费者的权益造成损害。

检索发现,类似乱象并非一时偶发。早在2019年,新京报就做了珠宝鉴定证书造假调查,发现有机构未见实物就出证,借着假证书,大量假珠宝摇身一变,有了“真身份”。

这类造假的买卖,之所以一直存在,当然与监管不严、平台履责不力脱不了干系。正如有律师所言,商家知假售假行为涉嫌诈骗罪。而平台对平台内经营者负有审核、监督等管理职责。假证书持续有市场,一直有商家借此牟利,说明相关责任方依然有履职不到位的地方,其中暴露出的监管和审核漏洞,需尽快补上。

但也要看到,假证书在发展中,已具备某种“以假乱真”的能力。比如,有合作团队自行开发“假网页”,保证无论扫二维码,还是登录证书检测机构网址,都能查到同样的鉴定结果。

甚至,商家将证书“张冠李戴”,把真珠宝鉴定书用于假珠宝,即证书是真的,但珠宝是假的。用一件真品,为同款假珠宝批量配备无数“真”证书。

在种种套路之下,“很多从业者都发现不了真伪,更何况普通客户。”就这样,真真假假之间,鉴定证书护航各种名不副实的金银珠宝流通于市场,收割着消费者的钱包。

需明确的是,在我国,珠宝玉石的质量检验和鉴定工作受到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等法律对珠宝鉴定机构的资质、鉴定程序和标准等进行了明确规定。这些法律法规也为珠宝鉴定证书的法律效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而假证书的制定没有任何标准门槛,却借用法律赋予证书的效力,骗取消费者信任,其对市场秩序的破坏不亚于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对此,需建立常态化的监管巡查机制,尤其针对这类售卖行为多发生在网上的特点,不断延伸网上对相关问题的监管触角,及时查处涉事商家,保持依法严惩的监管态势,遏止乱象蔓延。

平台方更应该负起管理责任。面对商家的套路,平台自动检测店铺卖假证书的行为可能有些困难。但针对这一行业暴露出来的、且持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考虑加大人工审核力度。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假证书在平台肆意售卖,这本身是维护平台良好商业生态的题中之义。对此,平台方应有理性认识。

当然,对消费者而言,在购买珠宝时,也需多些“打假”的意识,造假者虽总想“以假乱真”,但只要官网再查一遍,便能知其真伪。不过分依赖鉴定证书,不轻信低价促销,同时,尽量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多渠道了解产品的信息,才能避免花钱买假货。

个人随笔 鲁ICP备20004477号-1